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荔波瑶族风情

荔波瑶族风情

关键词:荔波,瑶族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荔波信息港
  • 电 话:0854-3610660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plmu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8496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  居住饮食服饰
      居住:
      瑶麓定居较早,故村寨集中。住房多为干栏式建筑的瓦房,但较为低矮。楼上住人,楼下为厩,饲养牲畜。多数住房下半部围以片石,上半部装以木板,屋内陈设较简单。瑶麓地区特地为未婚女儿装修“厢房”,在宿舍的板壁上,设一小孔,谓之“谈婚洞”。男女青年夜间通过“谈婚洞”表达爱慕之情。这一地区各户在住房旁边,用粗木竖起四、五米高,七、八米宽的晾架,称为“禾廊”。供秋收时晾晒包谷或摘糯谷之用,待晾干后,才入仓储藏。使粮食不易生虫、霉烂。
      瑶山地区由于长期处于游耕生活,定居较晚,所以房屋建造简陋。解放前,几乎没有瓦房。盖以茅草、围以杂条、四面通风的叉叉房随处可见。房屋矮小而狭窄,而且一头圈牲口,一头住人,屋内不分间隔,食住皆在一处。火塘设在房屋中央,全家围火而坐,围火而食,围火而卧。但粮仓的建筑独特,为其他民族少见。禾仓用四柱支撑,上层垫以木板,周围用竹篱笆围装呈圆形,顶上盖以茅草,四柱与木板的连接处隔以圆坛或木板,防鼠进仓。仓内存放一家的粮食和贵重的衣著,仓底多属空地供人玩耍。
      20世纪80年代以后,不论瑶麓或瑶山居住条件,随着生产的发展,收入不断增加,住房有了较大变化。
      饮食:瑶族的饮食,在解放前以包谷、大米为主,兼食小米、高粱、荞麦、红苕。副食除猪肉、牛肉、蛋类外,常猎野生禽兽补充。蔬菜有青菜、白菜、瓜类、豆类、竹笋、蕨菜、菌类等。瑶族普遍嗜好饮酒。但各地经济条件不同,生活水平也有较大差异,尤其是瑶山更为艰苦,终年劳动只够半年粮,还得靠采集野菜充饥,大部分人家过着半年糠半年粮的生活。
      服饰:
      瑶麓装束:男子蓄发绾髻于头顶,用本民族刺绣和青黑二色头巾盘头,一般黑内花外,头巾两端绣有花纹并有巾须。穿无领右衽青色上衣,他称“青瑶”,前短后长,用布带扣结,腋下衣摆角做成硬弓,腰拴绣花带,下穿及膝短裤,穿脚笼两端用红线和六谷米制成彩色绣球,女青年和壮年妇女佩带银项圈、银手镯、头簪。现在年轻人多仿汉装。
      妇女蓄发绾髻,平时插以牛角制成的骨簪。着盛装时则插五根薄银簪于头顶,胸佩银项圈五至七根,项圈下挂五只银鸟,身穿青布短上衣,外套背牌小衣,背腋下垂挂六至十二条彩带。腰系裙四条,脚穿脚笼,拴带绣球。女子盛装特别讲究花纹,全身银光闪闪,五彩缤纷,华丽迷人。
 瑶山装束:男子着青色长袖短衣,领襟相连,无扣无带,靠彩色彩带扎系,并于领口袖口、前摆后摆处,用彩线镶边,胸前绣花。下穿白色宽裆紧腿裤,也称“白裤瑶”,裤管齐膝,口小紧腿,镶黑边,绣五条纵向红色花纹,系白色绑腿再用花带捆系。
      妇女上装有短衫的背牌两种,短衫与男装相同,但胸前无花。夏时穿背牌,背牌用蜡染布做成贯首衣,前后二块,花有多层,精心刺绣而成。下着白褶裙,裙用蜡染土布制成,裙边绣花,脚裹绑腿。
      头饰:男女结婚之前一律剃光头,订婚后开始留发,结婚后就结发,再包黑白二色头巾,黑内白外,已婚妇女头巾改包呈船形,再用白彩带缠系。
      婚姻家庭
      瑶麓男女青年恋爱,仍保留古老的“谈婚洞”的习俗。女子进入青春期后,便在厢房内,透过木板壁上的“谈婚洞”,在夜间与小伙子谈情说爱。若姑娘喜欢某一个小伙子,便约他第二天晚上再来唱歌。双方有意,便相互交换信物,男送彩色丝线,女赠绣花彩带。如此交往,感情趋于成熟,男便将项圈赠给姑娘,姑娘亦回赠她亲手制作的男式盛装,算是最后定情。之后双方将自己意中人告知父母、亲友,在征求意见后,吉日良宵之夜,男方约几名兄弟打着火把到女家接亲,姑娘便跟随新郎于夜间赶到新郎家。
      新郎母亲盛情款待新娘。夜宴之后,便陪新媳妇到石碓旁,让新娘舂米,碓声越响,母亲越高兴,表明媳妇勤劳能干。
      次日清晨,母亲便挨家挨户通知寨上族亲,说明新人到家了,族亲们家家备办饭菜,簇拥新娘去吃“开口饭”。
      第三天新娘回门,男方寨上姊妹陪同前往,女方寨邻同样陪新娘姊妹吃“认亲饭”。
      十天半月后,新娘母舅择吉日带礼物到外甥女婿家“认亲”。经母舅认可,新娘父母到女婿家来送嫁妆。新郎即备礼物酬谢翁亲、舅亲。婚礼方告结束。
      1987年,瑶麓乡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,就本民族的意愿,对“努摸”婚姻中的覃姓与卢姓不通婚,洞干和洞闷不通婚的限制进行了改革,并作出决议,同时对婚姻中某些繁琐的习俗亦作了去繁就简的规定。为此特立了“永留后记”的新石碑律以资铭记。
      瑶山地区男女青年也是通过自由恋爱而结秦晋的。但在恋爱过程中一般女青年较为主动,每当她们相中了男青年,就乘赶场或走亲的场合有意拿男青年的一点东西作信物。这时男青年也心照不宣地意识到被对方所爱慕。在女方的邀约下,每逢月夜或赶场天晚上,男女谈情唱歌,若男女情愿,便交信物,作为定情。男家便请家族长老到女家求亲,女方乐意,收下礼物,双方商定结婚吉日。
      届时男方携带两份薄礼,即两只鸡,几斤酒肉,并约上几名歌手几个姑娘去接亲。饭后女方也请几名歌手和几个姑娘和几个伴娘,带上12把摘糯谷作陪嫁。当晚,男家备办“吊席”(即在屋内牵三至五根线索,将木板置于绳索上以为酒席),宴请宾客,对歌达旦。
      次日,新娘随同送亲队伍返回娘家。三天之后,新郎派人把新娘接回,亲友欢聚饮酒,第四日鸡鸣时分,男方拆下“吊席”,婚事就算了结。
      丧葬
      瑶麓地区一直沿用幽岩葬,程序为:驱魂闹尸、妯娌理尸、赶制棺木、黑夜出殡、迷魂兜圈、岩前宴餐、祭三祭七等习俗。
      老人去世,按照规矩,由媳妇理尸、更衣、整容。部分人赶制棺木,棺木制作简单,由四块木板拼合成为“火柴盒式”棺木,两端各加“井”字架固定。傍晚入棺,连夜出殡,出殡路上抬柩的人每到稍平坦的地方就兜圈取乐,情绪越激昂越好,表示对死者孝顺,棺木抬进洞后,将棺木堆放在先辈棺柩之上,并对棺木顺砍三刀,逆砍三刀,以告慰死者安息。
      送葬的人出洞后,在岩洞前祭台上,将亲友馈赠的酒、肉饭菜分食,除糯饭外,一律吃光喝光,不准带回村寨。三天后,家人在洞外祭台上祭祀一次,七天后入洞在棺木上供祭一次,谓之祭三祭七。
      瑶麓乡瑶族至今仍保留洞葬习俗,全乡现有5个岩葬洞,洞外草莽丛生,洞口被树林遮蔽,远处不见,欲寻者,必穿过草丛,始得洞址。都是深山里的天然岩洞,有的在山脚下,小洞一般高7米、宽10米,大米高10米、宽15米、深100米左右,依山就势,地形险阻。死人洞葬后,无人再去祭祀。
      瑶山地区早些也有幽岩葬习俗,但与瑶麓略有不同,为全家合墓葬,现行土葬,程序为:洗尸入棺、跳猴鼓舞、椎牛至哀、鸣枪抬棺、卜坑厝棺、长席掏食等等。
 老人一旦去世,儿媳为之洗身,更衣入殓。家族亲友齐来吊念。击铜鼓、木鼓为死者送魂,巫师跳猴鼓舞,为新亡人祈祷开路,所有亲人亦佯装成爬山涉水状为亡魂送行。夜间全族聚唱“寒心歌”。
      出殡前一天,极个别人家砍牛祭奠,仪式与瑶麓相同。
      出殡时,仪式隆重。巫师持燃槁于前,助手提糯饭、雄鸡和蛋等物质于后,孝子行居第三,后面是二名荷枪青年,鸣枪三响之后,抬柩出发,瑶山抬柩不用木杠,而由众人肩荷至墓地,途中每走一段路程或到路口必须停歇,女婿连路一一敬酒,鸣枪后,继续前进。
      厝葬时,巫师于墓穴中咬鸡冠卜吉,众人举杯致哀,并仿动物吠叫,棺木入土后,巫师用柴刀对棺木左右两侧各砍一刀,再以糯饭等食品供奉,众人动手垒坟,每垒一石,喝一口酒。坟顶用草覆盖,上挂归宗竹及死者遗物;坟前立一木柱,柱上刻花,挂木鸟、牛角;坟后插一竹枝,以便亡魂出入。
      葬毕,返回丧家进餐,以木板搭成长席,以笋壳叶盛饭,竹筒装酒,以手掏食,尽情畅饮,一醉方休。
      三日后,亲属到坟上盖土,跪拜器泣,挥泪与亡魂诀别,此后不再扫墓祭奠。
      传统节日
      瑶族的传统节日,以过大年(春节)和七月半较为普遍,有的地区除过大年外,还有卯节、播种节、熟霞祭祖和尝新米节等。
      过大年(春节):各地的特点不同,瑶山地区过大年以正年初一和十五这两天较隆重。节日期间村村寨寨广泛开展打陀螺玩年。因此,瑶山的年节,也称为“陀螺节”。瑶麓地区所过的年节,与周围的布依族、汉族的习俗基本相同。节日里家家备酒办菜祭祀祖宗,家人团聚,或互相走访玩乐。
 卯节是瑶麓地区的传统节日之一,与瑶庆水族卯节一样,但过节的内容与水族略有不同。节日里家家备办酒肉到稻田或棉花地供奉庄稼,祈望丰收,并邀约亲友一起在田边进餐。
      播种节:瑶麓瑶族在包谷播种、水稻撒秧、棉花下种和插秧完毕,要分别举行仪式,择吉日,备办酒席,邀请亲友邻舍共进晚餐,祈祝庄稼快快发芽,茁壮成长,年成丰收。
 熟霞祭祖节:这是瑶麓瑶族隆重节日之一。每年农历六月头个卯日,休息三天,家家打扫清洁卫生,蒸糯饭、做豆腐,亲戚朋友互相走访,相邀祝贺。男女青年到田边地角供奉禾神。
      尝新米节:三支瑶族都过尝新米节,但时间各异,大多数在新稻谷成熟时节,尤以糯谷成熟即将开镰收摘为最好的日子。瑶麓瑶族妇女到集体鱼塘捞鱼,儿童们身穿新装,亲友们互相走访,晚上家家将新米加工蒸熟,配上鲜鱼美酒,共享丰收之乐。
      信仰禁忌
      瑶族信仰自然宗教,相信万物有灵,崇拜雷神、寨神、山神、树神、水神等等。
      敬雷神:人们认为雷神能布云施雨,保佑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因此敬奉虔诚。旧社会还举行“忌雷”仪式,在新雷响动之后,全寨集中在土地庙前,杀鸡杀猪,焚香化纸供奉,并在七日内不准动土,以后每次递减一二天,直至秋收结束。
      敬寨神:寨子路口建有小庙,庙内放置奇形怪状的石头为神,以保佑全寨人畜平安。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,全寨捐钱凑米杀牲供奉寨神,族民聚餐。过去每遇疾病流行,就要举行“扫寨”,若病疫不止,即将寨神倒立,以示警醒,尽职护寨。
      此外还迷信种种邪鬼恶神,有人生病要请巫师过阴卜卦,查找是何鬼作崇,何神施害,然后杀鸡杀鸭禳灾。小孩“落魂”要牵线;妇女不育要“搭桥”;妇女儿童外出远门要插草标,防邪鬼恶魔染身。凡猎获大野兽归来,要鸣枪告谢山神,在村寨外面取神树叶盖住并在家中长期保留神叶。
      在生产生活上也有种种禁忌,春雷鸣响不能下地干活;牛圈禁忌敲击;家中饲养的耕牛忌讳经常出卖;坐月妇女忌串寨;老人忌讳出行西方等。以上禁忌,解放后,有的已经不再忌讳,有的在逐步改变。
      乐器舞蹈
      瑶族乐器有铜鼓、皮鼓、独弦胡、飘里列等。
      铜鼓是瑶族的珍贵乐器与神物,铜鼓多用于丧葬椎牛时敲击,瑶山地区在春节时也敲击为乐。敲击时将铜鼓悬于梁上,用木锤击鼓面太阳纹处,尾部用一木桶拔音,以生共鸣悠扬悦耳。现在瑶族村寨又新添置不少铜鼓,用于丧葬或文娱活动。
      皮鼓是用泡桐木整段挖空,一端蒙上牛皮而成。于丧葬祭祀时敲击,指挥铜鼓娱神。独弦胡与二胡相仿,只有一根弦,音域单调,是瑶族青年夜间在谈婚洞口谈情说爱所用。
      舞蹈以打猎舞、猴鼓舞最为精彩别具民族风格。
      打猎舞:瑶族称为“熟九”,流行于瑶麓地区,旧时用于丧葬椎牛祭祀和夜间守灵娱乐,为男子8至12人,各持长2米木棍,相互敲击,配以舂米、生产、模仿各种动物动作等舞姿。熔舞蹈与棍术于一炉,动作刚健有力,紧张急烈,扣人心弦。解放后加工改编成打猎舞,曾出席县、州、省以及全国民族体育、文艺汇演,深受好评。
      猴鼓舞:流行于瑶山地区,是丧葬场合巫师送魂之舞,舞蹈者是男子,也是一种单人舞,舞者作半蹬状,围绕木鼓而舞,一边以鼓锤南鼓面,一边以两鼓锤互相打击,或上或下,或左或右,时快时慢,舞步轻盈、矫健,动作干脆利落。现改编加工后,舞时众人围绕皮鼓,按铜鼓、皮鼓节奏,模仿猿猴攀爬跳跃、翻山涉水,舞姿古朴,饶有趣味。
      瑶族岩葬洞
      县境内之瑶族,实行洞葬。不论男女,凡是大人(10岁以上者)死后,殓以棺木,举行习惯的葬礼之后,即把棺木送到规定的岩洞中堆放,按宗族共葬一洞,不入土,也不烧毁,任其自然腐朽。瑶山乡瑶族在100年前已改为土葬,洞葬遗址原见猛寨背后有1个。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